你是否会因一句话而改变人生?
不做受害者。
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十几年前,豆瓣某篇文章的标题。文章内容差不多忘干净了,但不做受害者这个概念最初带给我的震颤留了下来,并成为我转换思维方式的一个起始点。
不做受害者首先需要分辨哪些属于受害者心态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定位的辨认。
人人都有自我定位,这毋庸置疑。但很少有人认真分辨它的面目——即自我定位和客观事实之间是否有偏差。
大多数人的自我定位随着境遇摇摆。处于上风口的人,偏向强大、施压者、掌控者这类词汇的方向;而处于下风口的人,自我定位则偏向弱势、被摆布、受害者这类词汇的方向。实际情况是,处在上风口的人也可能性情软弱,易受摆布;处在下风口的也有坚定、强大、自我认同感非常强的人。就好像武侠电影里打着正义之师旗号的,并非个个都正义。而被贴上邪教标签的也并非个个十恶不赦。
人容易被一些外在的条件蒙蔽。哪怕我们自己,也常常被外在的表象蒙蔽,以为身体所处的物理位置就是内心所处的精神位置。
我从前和现在都不是沉溺于受害者角色的人,然而从前我没有分辨过这些。“不做受害者”让我开始对自己的情绪认真做辨别:哪些是情绪主导的一时冲动,哪些是客观分析,哪些只顾自己宣泄从而屏蔽了对他人有益的讯息,哪些仅仅出于泄私愤。而不是笼统地把它们归结为“咋就我倒霉”或“凭啥老针对我”之类的抱怨情绪。
准确分辨情绪有助于客观看待自己,找准个人的精神位置,作出准确的自我定位。做到这些,不仅要摆脱外界境遇的干扰,还需要一颗对自己绝对真诚的心。
表演性是所有人类,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动物的天然需求——几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会假哭获取关注,而通过表演和伪装来躲避天敌或获取食物几乎是每一种动物的本能。哪怕面对自己,我们有时也很难分辨某种情绪是真实的,还是特定需求下的演绎。更何况,大多数人花在别人身上的精力远远超过自己。这是为什么“最不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”这句话对很多人适用。
和其他技能一样,客观且真诚地对待自己,只要有了意识觉醒并不断练习就能得到加强。准确的自我定位就是搭建一个准确自我认知的过程。通常来讲,理性不是为了对抗感性,而是为了托举感性。准确的自我认知也不是为了锚定自己屹立不倒地对抗世界,而是无论外界发生什么——事物微调也好,社会巨变也好,我们知道该拿出哪部分的能量和能力去顺应或处理那些变化、变故。因为我们无法选择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,只能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应对遇到的事。而最终构成生活的正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。
倾向于把自己摆在受害者位置的人并不是真的弱势,而是因为这样做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:以转嫁责任主体的方式,把问题归咎于外界、他人、环境乃至命运。
根本没人在意我的感受。
我怎么就遇不上一件好事。
我就是天生命苦。
……
在这种情绪和语境下的“我”始终是被动的受体。被动,所以选择权不在自己;接受体,所以无法改变事实。当愤怒和委屈来临,忽略乃至否认接受过的恩赐和照料是必然。此类思维方式的共同之处是:我的一切遭遇来自他人行为的结果(我不用为此负责)。即:我是他人行为或外在环境下的受害者,而我身边的亲人、朋友、伙伴、社会、环境,都在不同时期承担不同程度的迫害者角色。
这种敌对心态导致的结果是:友好的合作被敌对关系取代,偏向以恶意揣度他人动机,哪怕无意识的行为也被曲解为针对——周身关系散发着此类气息的人,即便有人愿意给出真诚坦荡、紧密、协作的关系,他们也没有能力或心胸接纳。长此以往,他们会更加笃定世界上所有的关系全是尔虞我诈之辈的相互利用,而他们是此等关系中毫无疑问的受害者。
受害者们不断从经历中搜取证据巩固自己的偏见,从而形成一个打不破的恶性的自证循环。本质上,是一种自我戕害。正常人都希望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健康且积极的,自证循环是良性而友好的。
长期沉溺受害者心态,会剥夺人的力量感:可抱怨的越来越多,能做的却越来越少。
“不做受害者”这个概念让我在抱怨某些不公而陷入受害者心态时,明确地知道我正在被什么样的情绪掌控。当然,鉴于所有情绪都有存在的必要和理由的信念,通常我不会干涉和阻止情绪的发生,而是留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自由发挥,之后再理性面对。因为既然能够认出它,我就能在它带我走向失控之前抓住它,不被错误的认知掌控,不做情绪的奴隶。
我日趋熟练的理性,自我定位的建立,情绪认知的完善,都是从“不做受害者”开始。它带给我的改变是巨大且受益终身的。
责任编辑:梅不谈